<dt css="rd">
&esp;&esp;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,经过无数次血战总结出来的经验。
&esp;&esp;在很多年以前,这种知识属于将门秘传。
&esp;&esp;孙子兵法、六韬、尉缭子等兵书,根本就不讲这些东西。
&esp;&esp;直到宋朝,为了照顾不通军事的文人,才将这些秘传写进了教材。
&esp;&esp;也就是《武经总要》。
&esp;&esp;之后的纪效新书等兵法,也基本延续了《武经》的风格。
&esp;&esp;将练兵统兵的细节,都一一写了下来。
&esp;&esp;即便是从没上过军阵的人,看过兵书之后,也能稍微懂一些相关知识。
&esp;&esp;陈景恪读兵书倒不是为了上战场,说实话他怕死,更不想毫无价值的死。
&esp;&esp;只有活着,才能更好的改造这个世界。
&esp;&esp;所以他对上阵杀敌毫无兴趣。
&esp;&esp;之所以看兵法书,一是拓宽知识面,二是讲给朱雄英听。
&esp;&esp;他每天都会给朱雄英讲一会儿课,有时候讲历史故事,有时候讲一些常识。
&esp;&esp;有时候会模拟两国征战,或者两军对垒。
&esp;&esp;朱雄英的生活其实很枯燥,陈景恪的课程对他来说,相当于是娱乐时间。
&esp;&esp;这种寓教于乐,正潜移默化一点一点的改变他。
&esp;&esp;他们上课的内容,会一字不落的汇总成情报,出现在朱元璋的桌案上。
&esp;&esp;朱元璋有一本书,就是专门用来记录陈景恪所讲的内容的。
&esp;&esp;他有空闲就会拿出来翻看,一来是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,二来很多课程对他也很有启发。
&esp;&esp;虽然有些地方他不甚满意,却也没有说什么。
&esp;&esp;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,叶兑的很多想法他也不认同,可不一样让其做了太孙之师吗。
&esp;&esp;只要陈景恪不带坏朱雄英,些许不同观点他是允许存在的。
&esp;&esp;当然,关键是朱雄英确实一天天在往好的方向发展。
&esp;&esp;聪慧、不迂腐、举一反三、见识逐渐广博。
&esp;&esp;越来越重视亲情,对宗室非常和睦,时常去看望后宫嫔妃和年幼皇子,和诸多藩王联络愈加频繁。
&esp;&esp;凡此种种,都是朱元璋乐于见成的。
&esp;&esp;这才是他不过问的真实原因。
&esp;&esp;而朱雄英表现的越优秀,也就越坚定了朱元璋的一个念头。
&esp;&esp;于是在某一天,东宫突然传出噩耗,太子妃吕氏夜间暴毙而亡。
&esp;&esp;第44章 这孩子,能处
&esp;&esp;突然,实在太突然了。
&esp;&esp;吕氏前几天还好好的,怎么说没就没了?
&esp;&esp;一般的太子妃薨逝,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动静。
&esp;&esp;但朱标不一样,大明副皇帝可不是吹出来的,他的太子妃地位很高。
&esp;&esp;这么重要的人物暴毙,自然是朝野震动,话题性一度盖过了科举重启和赵瑁案,
&esp;&esp;群臣纷纷上表哀悼,劝说太子节哀。
&esp;&esp;朱标的表现很奇怪,难过自然是有的,却一直不肯去灵柩看吕氏。
&esp;&esp;群臣并没有多想,只以为他们伉俪情深,不愿面对。
&esp;&esp;朱元璋表现的很是惋惜,让宗人府和礼部操办丧事。
&esp;&esp;并没有人怀疑太子妃的死因,盖因之前没有丝毫风声。
&esp;&esp;知道真相的那几个人,也都牢牢的将嘴巴闭上,不敢透漏一丝消息出去。
&esp;&esp;毛骧得知太子妃此事,吓的浑身瘫软,坐在椅子上半天站不起来。
&esp;&esp;从此之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了许多,行事也有所收敛。
&esp;&esp;陈景恪听到太子妃吕氏暴毙的消息,沉默了许久。
&esp;&esp;他又不傻,自然不相信什么暴毙。
&esp;&esp;她的死,可以说起因皆是因为自己。
&esp;&esp;若没有自己的那一番操作,她也不会被怀疑,前世就顺利等到了朱允炆继位。
&esp;&esp;而现在一切都变了。